慈濟大學USR中心於8月16日辦理SIG論壇,邀請香港嶺南大學、淡江大學、逢甲大學與東華大學比鄰共好USR團隊就大學參與地方團結經濟的實踐經驗進行交流分享。
首先由香港嶺南大學潘毅教授分享i-COMMON HK消費者自主平台的理念,以校園咖啡館和文化交流團為發展主軸,提供學生創業培訓並促進公平貿易。
淡江大學李柏青教授與三芝老農、淡海漁人合作,透過結合食農教育與環境教育的微學分課程,讓學生實地在水梯田間或是河口沙洲上,見習一級產業的生產知識與環境生態,從而鼓勵學生發揮創新創意,投入地方經濟共創的行列。
逢甲大學汪浩教授則分享區域尺度的團結經濟培力案例,團隊從地方資源與限制的盤點作為行動的起點,在釐清地方發展脈絡的環節後,再導入逢甲與高師大的學生資源,並串聯家樂福的企業動能,在南中寮地區推動藝術科技、環境資訊及消費行為教育,形成一個共生社區。
東華大學張瓊文教授分享推動團結經濟人才培育的經驗,強調大學對於在地經濟社群的支持應「從陪伴促成培力」,因應場域脈絡的獨特性,靈活扮演倡議者、中介者與陪伴者的多元角色。
最後壓軸是由邱奕儒教授代表主辦單位為大家分享慈濟的實踐經驗,邱教授先從宏觀視角論述資本為少數人壟斷的社會應從思考如何從1%的經濟模式轉變到99%的價值轉變,接著分享慈濟大學團隊成立食在永續消費合作社,致力於引領慈濟師生與社區民眾從純粹的消費者身份轉向與生產者共好的合作社身份之行動歷程。
現場與線上的與會者在這次SIG論壇中的五場短講,透過各主講人精彩的方案分享,看見大學USR團隊在團結經濟議題上的實踐,並且將視野擴展到香港的在地與跨域行動。